通过对《无人知晓》的深层分析,品味日本电影中表达的人文情怀 -
前言
随着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亚洲电影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好莱坞之间崭露头角。
日本电影被视为亚洲电影的代表,一部又一部佳作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是枝裕和就凭借他的处女作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新人导演奖。
而真正让是枝裕和在国际舞台上确定地位的是他根据日本真实新闻拍摄的故事片《无人知晓》(2004),这部电影在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上的大获成功。
《无人知晓》与整个日本人文主义电影的创作氛围密不可分,展现了是枝裕和的才华和对现实的关注。
对个体基本生存的关注
在电影《无人知晓》中,导演非常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命运以及幸福。
单身母亲惠子带着福岛明、京子、茂和雪这四个孩子一起搬进了一间公寓,但不久后,惠子就再也没有回家。
所有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年仅12岁的明身上,但他明显无法胜任像一个家长那样的工作。
在母亲留下来的钱花光之后,四个孩子陷入了绝境,最终小妹妹雪因此丧生。
代表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未成年人,他们原本应该得到保护和疼爱,但这四个孩子的生存状况十分恶劣。
他们无法上学,无人疼爱,家里断水断电,生活贫困,最为糟糕的是在遭遇死亡时,甚至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和合适的安葬。
尽管相对于事件原型而言,是枝裕和已经尽可能地赋予了电影更多的温情,但五个孩子(包括后来加入的水口纱希)的生活依然令人震惊唏嘘。
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发现,是枝裕和正是将这些自生自灭、无人知晓的孩子置于被发现的地位,敦促着观众正视沉痛的事实,承认他们应该获得更好的命运。
还有许多类似的日本电影,它们将人的历史、人的世界、人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形象和身体本身作为关注的中心。
家庭被描绘成一个聚集了不同个性、从事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精神和生活状态个体的空间。
比如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2013) 就是对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1953)的当代演绎。
这两部电影都描述了年迈的周吉夫妇去东京探望自己的儿女,而儿女们或者开诊所,或者开理发店,或者担任歌舞伎的美工,都忙于谋生,无暇带父母游览东京,甚至无法考虑送父母去温泉旅馆。
在这次旅程中,周吉夫妇慢慢感受到中年子女们的艰辛,并深感无奈。
例如,在温泉旅馆,富子问周吉为什么不换睡衣,周吉回答说不能穿着睡衣下去吃饭。
虽然只是一段普通的对话,但却传达了夫妇二人陷入“无家可归”困境的信息。
在平静的叙事中,观众能够看到当代日本老人的孤寂和中年人的奔波劳碌,类似的电影还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2008)和《如父如子》(2013)。
在这些电影中,人物可能是上班族(如野野宫良多),也可能是退休者(如恭平)或失业者(如良多)。
他们在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时往往能力不足,但他们的家庭成员在日常相处和共同面对困难中培养出了宝贵的情感。
电影关注他们在物质生存和精神困境中的状况,对于他们在人生中做出的选择,电影人并不苛责。
对尊严和价值的肯定
除了关注人类是否得到生存和温饱,人文主义还关注人类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承认人的尊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电影《无人知晓》中,导演是枝裕和改变了新闻报道中两个孩子死亡并导致长子和母亲被判入狱的情节。
在电影的结尾,还有四个活着的孩子从超市领回了过期的食品,他们默默地在温柔的阳光下走回了家。
尽管电影给予观众一个充满希望且积极向上的结局,但观众仍然感到愤怒、压抑和无力。
这是因为尽管孩子们能够勉强生存下来,但他们的尊严和价值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京子对钢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梦想着能拥有一台粉色的玩具钢琴,她也一直在为此攒钱。
但当她发现家里已经无法维持生计时,她将自己为买钢琴而存的钱交给了哥哥,换来一家人能吃几顿的泡面。
明一直没有稳定的朋友,因为没有上学,他常常感到孤独,为了保持和几个同龄人的友谊,明邀请他们来他已经陷入混乱的家玩游戏,甚至差点因此而去偷窃。
一次,明被教练临时叫去打棒球,他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然而,当明回到家时,却发现家中的情况危及生命的雪。
他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无法有自由发展的空间,甚至明连想去超市打工也因为年龄不够而被拒绝。
他们个体实现个人价值的道路几乎被封堵,明为了拯救妹妹的生命,最终在商店偷窃了药品,尽管是枝裕和没有直接表达,但观众可以完全预料到,死亡和犯罪将成为明等人的出路。
小妹妹雪被母亲偷偷藏在行李箱中送进公寓,除了在生日时被哥哥带出门外一直闭门不出。
她死后也被装在行李箱中,被哥哥带走埋葬,她在行李箱中的进出,充满了无尊严和可悲,她没有被社会以“人”的标准对待。
家境尚可的水口纱希为了为明筹钱,去援交赚钱,是枝裕和通过这个新加入的角色展示了成年人如何践踏一个未成年人的尊严。
在其他日本电影中,主人公通常是成年人,他们同样急切地渴望被尊重和实现自我。
例如,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2008)中,小林大悟经历了从对入殓师职业的排斥到接受的过程,这也是他逐渐追求尊严和价值的过程。
起初,小林努力在大提琴上实现自我,但他因乐团破产而遭遇失败,在高薪诱惑下,他接受了为死者化妆的工作。
在他的父亲去世以及其他一系列事件后,小林意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甚至用大提琴为亡者送行,以一种优雅的方式实现了亡者与生者之间的和解。
在尊重亡者的同时,他也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是承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
在电影《入殓师》中,个体价值和尊重生命的内涵得到了极好的表现。
类似的,北野武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的菊次郎因为陪伴正男踏上寻找母亲的旅程,感受到了自己的重要性。
而在是枝裕和的电影《比海更深》(2016)中,虽然筱田良多经历了一系列悲惨遭遇,陷入了困境,但他始终是母亲心目中最值得骄傲的孩子。
这些电影虽然命运各不相同,却都传递了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重视,呼吁人们关注这些重要的价值观。
对优良品质的歌颂
日本的人文主义电影注重描绘具有高尚品德的普通人,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参照,这些角色在电影中往往为他人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在电影《无人知晓》中,哥哥明无疑是一个品性最为出众的角色。
对比母亲惠子的心态仍然像一个未成年人,以玩游戏的姿态带着孩子,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几乎没有规划时,明显得过于成熟。
于是,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身份开始混淆不清,当惠子模仿男人出走,放弃了照顾孩子的责任时,明开始精打细算地记账。
他用各种他能想到的方法来解决弟弟妹妹的生存问题,比如购买打折商品,带他们去公园里用免费的水等。
更重要的是,明一直牢记着给予弟弟妹妹精神上的关爱,他模仿母亲的笔迹写贺卡和压岁钱给他们,让他们坚信母亲一定会回家。
在雪的生日那天,他带雪出门,答应会带她去看地铁和飞机等,从始至终,明用自己的坚强维持着这个家庭的完整。
他承受了许多困苦,比如向母亲的男友们借钱时的尴尬场面,还有冬天依然穿着夏天露脚踝的裤子。
明的品性让弟妹们在黑暗中依然拥有光明和希望,形成了与其他对孩子们不闻不问、冷漠视之成人的鲜明对比。
《横道世之介》(2013)是冲田修一创作的另一部类似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年轻的横道世之介是一个善良和纯真的人,他总是能给他的邻居、女友和同学留下愉快和美好的回忆。
他帮助千春摆脱了一些困扰,帮助仓持搬家,并理解和接受了加藤出柜的事实。
多年后,世之介因为救人而不幸去世,很多人都表示,在回忆起世之介的时候会带着微笑。
横道世之介总是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他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一样,映射出了每个回忆者的年轻时代,并永远以一个美好的形象活在朋友们的心中。
这些在日本电影中的角色都展示了美好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善意和行动让他人的生活更美好,而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正是大家最需要的。
结论
毫无疑问,艺术最终的价值是为了人类,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都是人类创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情和人性自然成为电影永恒的主题。
日本电影有着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其中诸多作品如《无人知晓》展示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回归人性,因此才会出名而长久留名。
参考文献:
[1]周秀文. 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D]. 长春:东 北师范大学,2006.
[2][日]是枝裕和,支菲娜. 我不只做电影———是枝 裕和访谈[J]. 电影艺术,2017,(05):60 - 64.
[3]许明玲. 论日本电影的审美思考[J]. 电影文学, 2013,(15):14 - 15.
[4][美]拉斯 - 马丁·索伦森. 现实之诗:事实与虚 构之间的是枝裕和[J]. 潘源,译. 世界电影,2012,(01): 9 - 19.
[5]虞吉. 扶桑疏影间的灵魂世像———日本电影的历 史源流[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03):17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