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突破12亿却被质疑篡改历史?长安三万里到底冤不冤? -
根据猫眼官方的数据,《长安三万里》的票房已经突破了12亿,而在高票房的背后,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这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就是有人吐槽制片方历史造假。不可否认的是,《长安三万里》的好多故事确实应该是虚构或者说润色过不少的,不过毕竟不是纪录片,大家也不能过于苛责了。
在二刷动画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些第一次没注意到的细节,也不得不说制作人员其实对历史考究不少,诚意十足。高适问书童郭子仪在哪,书童说郭子仪还在蓝田,符合历史上郭子仪屯兵蓝田作疑兵吓退吐蕃。程元振的旗上写着神策军中尉,符合彼时程元振掌管禁军,神策军被宦官把持的史实。和王昌龄同年进士的常建。展示抛接剑绝技的裴旻。汪伦送李白时码头上的鼓乐。
看完之后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新唐书里真的有郭子仪和李白互相救命的记载,虽然考证下来真实度不高,但也算个浪漫的故事。看了有山先生点映现场的感慨,才知道胡姬酒肆那一段改编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果然这种作品懂得越多看起来越爽。特别是将进酒那一段虚实结合,具象化了文字的力量,也表现了李白又洒脱又失落的矛盾,每次看都让我忍不住落泪。
电影中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更有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彷徨,但当片尾李白在经历生死之后,又在江上大笑吟诗的一幕出现的时候,又让人恍惚间感到,世间的一切经历,终会殊途同归。
我个人觉得真的比较震撼。印象中飞黄腾达于凌烟阁里的高适也曾仕途坎坷,记忆里名垂千古的诗篇在特定的情形下让人愈发鲜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里的无奈悲戚,“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凄怆。还能想起李龟年,那旧时王谢堂前燕,终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杜甫再与落花时节又相逢。
除了影片之内的人物,高适与李白共梦仙家之后的短暂欢愉后又陷入无尽痛苦,就好似小石潭边“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又忽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柳宗元。高适再入扬州城,那个心中会因为诗词而永存的扬州,将成为“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成为清角吹寒的空城。还有那些曾经苦苦记忆的意象,边塞的羌笛吹响思念,捣衣砧上声声的想念,都化成了一帧帧的影像,映入眼帘,映入心中。
之前有人问,这部电影的主角到底是谁 ?我一开始说高适,毕竟他贯穿头尾 ,活的最久 。但是后来看到有人说看到高适就像看到了普通人的一生,很有共鸣。于是我想主角应该是李白 。因为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在于:他不是以主角视角去写主角的。他是以高适的视角去写主角的。
你会发现高适跟大多数人很像,是究其半世仍未果的普通人(当然,他非常有才华)。为了引起共鸣,电影用很巧妙的手法从高适这个普通人的视角入手,以他的感受看李白,更易理解 。所以,写高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李白。另外,为什么主写李白呢?会发现,李白的朋友特别多,正因如此,主写李白可以自然地描绘到唐朝的其他名人,以众名人的诗来展开唐朝兴盛。
最后,我们的历史很悠久,我们的文化很深厚,我们的艺术很绚烂,我们的山河很辽阔,我们的人民很勤劳,我们的先祖很智慧,我们的民族很伟大,为什么不把这些搬上荧幕而是总讲一些小情小爱的小故事?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去用历史原本的色彩描绘它在人们心中的姿态,万里山河里藏着千年岁月,那些岁月,或荣或辱,但都足以勉励我等复兴中华之梦,真心希望以后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