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新闻  »  蔡徐坤塌房一月后:没凉,「人气」更高了  »   返回上一页

蔡徐坤塌房一月后:没凉,「人气」更高了 -

“英雄可以受委屈,但你不可以踩我的切尔西”

“你干嘛~哎呦”

“你个老六”

“芭比Q了”

......

家中有小学生的朋友,大概率都听过这类网络用语。

而如何对待这些满嘴“网梗”的孩子,也是如今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问题。

前段时间,南京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朱老师为班上同学举办了一场以“网络烂梗”为主题的班会。

她用气球和蝴蝶的比喻,告诉孩子们,要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而不是只会盲目跟风的空心气球。

这一堂课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原因无他,实在是网络用语的影响太大了。

在这个全民与网络深度绑定的时代,网络用语的流行与泛滥,不仅变成了下一代的教育难题,更成为了一个我们所有人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当代中小学生,

人均玩梗乐子人

在朱老师的视频中,只要一提起“背带裤”,旁边的学生就像被拧上了发条一样,开始笑个不停。

但一问发笑的原因,什么也答不上来。

这种现象的背后,显然是网络流行文化对低龄群体的侵袭。

如果我们要在当代中小学生群体中,选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娱乐文化符号,那应该没有人比蔡徐坤更合适了。

作为校园中风靡已久的社交货币,“鸡哥”“坤坤”“鸡你太美”“只因”“爱坤”“你干嘛,哎呦”等围绕蔡徐坤所衍生出来的网络热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甚至于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一个以蔡徐坤为中心的、庞大的语言交流及行为反应系统,只要输入“鸡”“坤”“篮球”“唱跳rap”“菜”“背带裤”等关键词或者图片,就会自动触发反应,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而这一切的开端,都始于蔡徐坤在《偶像练习生》中的一段自我介绍表演:尴尬又魔性的篮球舞蹈、被网友调侃听起来像“鸡你太美”的配乐《只因你太美》......

《偶像练习生》

这些元素随后成为了b站鬼畜区的重要灵感来源,网友们疯狂玩梗,围绕“鸡你太美”创作了大量恶搞视频,其中多个视频都有着超千万的播放量。

鬼畜视频的洗脑效果非常显著,尤其对辨别能力不够强的中小学生来说。

很多学生开始跟风玩梗。

书本上,有人把古诗改成了蔡徐坤的打油诗。

图源:网络

试卷上,有人在答题栏里写下了“爱坤”口号。

一篇题目为《鸡》的作文里,有人写“我特别喜欢鸡,因为我是一个爱坤。

图源:网络

课堂上,很多词语的使用变得敏感,老师在台上说“无机盐”,底下会马上抢答,“无只因盐”。

一说“落汤鸡”,立刻就有人说“落汤只因”,然后是哄堂大笑。

图源:网络

甚至是一道平常的数学题,也会突然引发课堂的骚动,原因是阴影部分会让大家想到蔡徐坤的中分头。

图源:网络

无节制的跟风玩梗,也很容易导致群体间的霸凌。

就在今年,成都一名男孩,因为长期被同学“调侃”而患上抑郁症,甚至一度出现了自残倾向。

而一切的起因,只是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坤”字。

同学给他起绰号——“鸡哥”,不仅每天调侃他的名字,还在他的课本上、课桌上写满了“鸡你太美”这类网络用语。

他告诉了老师和家长,但还是没办法阻止这样的行为。

因为“玩梗”的常态化,让玩笑与霸凌的界限变模糊了,孩子们已然分辨不清娱乐和施恶。

在蔡徐坤被爆出致人怀孕堕胎事件后,“鸡哥梗”仍在校园大行其道,甚至网络上流传的“鸡棚塌了”“鸡你胎没”又成为了学生口中的新梗。

这对性教育本就匮乏的中小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当代互联网,

人人都有赛博口癖

也许有人会说,未成年人大多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跟风从众是他们这个阶段的特性,每个年代的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

因此对待网络用语在校园泛滥的问题,应该更包容一些。

她姐觉得这种观点还是太过乐观。

毕竟如今对我们成年人来说,网络用语同样在剥夺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的输出变得越来越匮乏。

看到朋友发来的风景照,满脑子只剩下“绝了”“好美”,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

在直播间看博主推荐东西,听来听去也是那几句“真的很可”“可以冲!”

表达能力急速退化的同时,我们的语言也在变得高度同质化。

万物皆可绝绝子,万物皆可yyds。

网友在视频《论当今的通话膨胀》中,还提到网络流行语呈现出一种“通话膨胀”现象,即语言上的通货膨胀

比如形容一件事好笑,从前我们用“哈哈”,现在却得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到头掉笑不活了”......

语言表达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夸张,但实际表达的内涵却越来越苍白。

更重要的是,网络用语的娱乐化本性,常常会模糊其指代事物背后的严肃意义。

比如这几年网上流行用“玉玉症”“网抑云”来指代“抑郁症”,这些词语中有很多的情绪,或自嘲或讽刺,但唯独没有实在的意义。

它们的最大危害,就是让一种病症,变成一个“梗”,从而不可避免地导向对疾病和患者的戏谑化和污名化。

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抑郁症不过是故作矫情的“玉玉症”,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却可能因为这样嘲讽和误解,产生更为强烈的病耻感。

娱乐一切的互联网玩梗精神,其代价总是导致真正的痛苦被遮蔽。

尤其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多见。

前段时间台湾浩浩荡荡的“Me too”运动,无数受害者鼓起勇气剥开伤口发声,而微博上的讨论却充斥着“吃瓜”“期待大瓜”。

陈建州被指控性骚扰,热搜上挂着一句“你范范姐就很不爱这种事啊”,底下评论区则是各种玩梗“抖机灵”——“范玮琪:隐隐约约有听说啦”。

甚至在邱耀乐指控炎亚纶性侵的发布会上,炎亚纶突然到场施压,邱耀乐情绪崩溃,评论区都还有人在“磕cp”。

那些好不容易得以言说的伤痛,那些本该被严肃讨论的性别暴力议题,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隐没于娱乐化的玩梗狂欢中。

而最极端的一种玩梗狂欢,实质就是网络暴力。

2022年10月28日,郑州一名历史老师在上网课时遭网暴致死,至今没有结案。

在网课直播间以“梦泪”之名扰乱课堂的凶手

那些在网课直播间里扰乱课堂、辱骂老师,最终逼死老师的凶手,正是一群打着玩梗旗号的“网络暴徒”。

他们正在用“玩梗”的方式,杀人。

一个蠢蛋世界的预言

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显然不能低估网络用语对我们自身以及对下一代的影响。

尤其是那些从小看着短视频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世界就是网络的世界。

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 65.6%的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而在短视频浏览记录中,搞笑类短视频浏览率最高,占比达到了58.5%。

孩子们正是在这类短视频中学会了各种网络用语,学会了“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记住了“这个男人叫小帅,这个女人叫小美”......

学生将小帅、小美写入作文

我们几乎不可能把他们从网络环境中完全隔绝开来,就算家中严格管控,也无法阻止他们在校园中接触流行文化。

当然网络流行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网络用语的疯狂侵袭,所造成的思想掠夺。

因为语言的边界,正是思想的边界。

我们说教育和学习都有一定的滞后性,“长大以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尽是人生”。

很多人在拥有一定的阅历后,才能领悟到曾经课本上那些文学表达的精妙之处,那是一种醍醐灌顶、直击心灵的时刻。

我们不希望如今的孩子们,在多年以后,有的人回顾学生时代,只能想起一些烂熟于心,但其实根本不知所云的网络烂梗,而有的人甚至是连回想、思考的能力也丧失了。

就像电影《蠢蛋进化论》所描绘的五百年后的世界,人们语言能力严重退化,日常交流大多靠一种含含糊糊的声音。

《蠢蛋进化论》

在那个人类“进化”成为蠢蛋的未来里,全国票房最高的是一部名为《屁股》的电影,整整九十分钟只有一个屁股的镜头,人们坐在电影院里对着一张屁股哈哈大笑。

正如同现在那些能自动触发小学生情绪反应的“鸡哥梗”一样,五百年后,屁股成为了那个梗。

人们丧失了思考能力,没有人会去想,那是谁的屁股,自己又为何对着它发笑。

《蠢蛋进化论》

当越来越多人被空乏无物的网络用语所绑架时,我们思想的边界也在随之缩小。

“词汇一年少于一年,人们的意识空间也一年小于一年。”

语言的贫瘠,加剧了思想的空洞。

我们逐渐养成复制粘贴的习惯,在放弃思考的同时,实际上也让渡了自己表达的权力。

互联网给了每个人发声和表达的机会,可太多人亲手将一珍贵机会,交给了一种娱乐狂欢的玩梗潮流。

而当一切严肃和理性都被消解,最后就只能剩下娱乐、麻木的笑声和一群不知为何发笑的人。

2006年,《蠢蛋进化论》上映时差评如潮,在当时的观众看来,这是一部大烂片,因为关于人类会在未来变蠢的设定实在是太蠢了。

然而十几年过去,人们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预言片。

电影中,拯救五百年后世界的主角,是一个智商平平,却意外从2005年穿越到未来的人。

作为救世主,他最亮眼的弧光就在于还拥有思考的能力,还会思考。

而这也是如今我们唯一能做的,为自己,也为孩子们,不要停止思考,别放弃表达,让他们的世界里多一点对娱乐文化的警惕和质疑。

如赫胥黎所言,人类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我们的责任就是尽自己的能力进行抵抗。”


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