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自己脸,黄子韬比谁都狠 -
最近,韩娱日娱齐地震。
这边韩娱巨头SM公司的资本大战,还没消停。
那边曾引领日本潮流多年的“男团教父”喜多川,被纪录片曝光长期性侵旗下男艺人。
这么一对比,内娱好像过于平静了?
不,内娱的暗流就没停止过涌动。
恰好昨天播了一部娱乐圈题材的新剧《春日暖阳》——
飘看后真觉得不要太应景。
揭内娱潜规则毫不手软,堪称“内娱照妖镜”。
有这么大胆?
来聊聊。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追剧时喜欢的角色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就下线了。
这种时候,观众往往气得要给编剧寄刀片。
但,如此不合理的安排,难道编剧都没有脑子的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其他不可抗因素导致的?
《春日暖阳》一开头,就曝光了这种“可能”——
胆大妄为流量小花,“开除”德艺双馨影后。
是的,你喜欢的角色不是得罪了编剧,而是得罪了某位主演。
如剧中这位主演小花,苏小糖。
不背台词,拍戏时念“两只小蜜蜂”“九十JQK”。
咦,这不是现实中,演艺圈盛传的,拍戏不念台词念“1234567”的“数字小姐”?
数字小姐,算得上是资本荼毒娱乐圈后长出的恶之花。
资质远远不够,却被炒上高位,不努力名利也唾手可得,便愈发自大轻慢起来。
苏小糖能懈慢到什么地步?
戏骨姜叶(刘蓓 饰)按通告5点钟起来化妆,结果导演说苏小糖要拍第一场戏。
姜叶就带妆在片场等了足足四小时,终于轮到她了,苏小糖又觉得项链不好看,要再调整一下。
忍无可忍,耿直的姜叶以前辈的立场,半批评半劝诫她——
把戏外的心思多花在戏内,否则哪天楼塌了都不知道为什么。
和《黑暗荣耀》朴妍珍一样自信的苏小糖,怎么会认错反省。
不仅不认错,还气焰嚣张,讽刺姜叶没流量、没人看。
理直气壮绑架观众审美:
“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宁愿看一张好看的脸假清纯,也好过看一张皱巴巴的脸真深刻。”
两人争吵升级后,苏小糖甩下一句“这个戏有我没她,有她没我”,撂挑子走人。
原本等制片人主持公道的姜叶,等来的结果却是——
自己的角色被写死。
姜叶并非演艺圈的无名小辈。
她拿过两届影后,年轻时霸屏电视,照片还被印上日历,红遍大江南北。
但在现今演艺圈,她成了合该被流量淘汰的过气演员。
曾经的影后尚遭如此对待,遑论演艺圈数不清的无名之辈,会被挤压到何种地步。
而身在资本操弄中看似光鲜的流量们,也如服装店里的快消品:
季节一到,一批换另一批。
姜叶感觉一切的落差皆因自己不再年轻,便在饭局上冲当红偶像、苏小糖的绯闻男友松杨(黄子韬 饰)撒气。
话说得赤裸——
你松杨也是靠脸吃饭,下场会跟她一样,年纪大了被市场抛弃。
不好听,却也点出了流量艺人的快消品属性。
松杨也快30岁了,基本到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卡脖期。
频上真人秀、镜头前炒cp、演技靠水军吹。
演艺事业无甚建树不说,流量也岌岌可危——
公司将来要培养少年天团,足以替代他。
发现没,这些剧情点都映射了内娱真实境况。
区别于以往该类题材蜻蜓点水、不疼不痒的调侃,将流量明星的运作模式撕开给观众看。
每部剧一开始宣传就是炒CP,男女主各种暧昧小作文、同框时有意无意的亲密动作……把戏外的营业当成专业,反而戏内的演技无人在意,风气越来越歪。
每天有多少暗戳戳把角色名换成真人姓名炒CP的热搜,都不用我说,你也刷到不少了。
剧中,甚至为了争一番,要求改剧本,强行将男二变男一。
现实中这个更常见了,撕番撕得头破血流,为不得罪人,剧方变端水大师。
搞出领衔主演、特别主演等五花八门的头衔,让十几位演员,全部平番。有的电影,借着戏骨男一宣传口碑,结果一进电影院流量男二比男一戏还多。
将心思全花在炒作,以及最大程度地变现,哪还有余力管表演和创作?
怪不得说这剧是内娱照妖镜,照出了“内娱药丸”的现状。
当然,“内娱药丸”只是一句恨铁不成钢的发泄。
说这话,总还抱着一些期待。
你肯定也期待拨开云雾看一看,怎么就被裹挟得寸步难行?
既然要呈现对现状的思考,就不能仅仅拍成内娱现形记,戳破现象就跑。
还得在这内娱百态中,尝试捕捉一丝人性。
松杨有两个恩人:
一个是教他表演的恩师,京汉话剧团的台柱子丁可芒;
一个是将他挖掘出来,不遗余力捧红他的经纪人况南姗。
这俩简直两个极端,一个完全献身艺术,一个彻底臣服于市场。
如此水火不相容,却因松杨要和丁可芒演话剧《父与子》,不得不接(dǎ)洽(jià)。
结果可想而知,一上来就杠上了。
经纪人以功利之心揣测丁可芒,认为丁想利用松杨提升自己威望。
丁可芒脾气上来,当即要弃演。
丁可芒觉得自己的好心和热忱,被经纪人以小人之心揣度。
不想跟她这种人多废话。
但在经纪人的逻辑里,丁可芒跟她也没什么不同。
只不过她堂堂正正当小人,不像对方那么虚伪,想要名气却装清高。
两人身上有其复杂性,并非简单的小人与君子之分。
能看出,经纪人为适应环境,迅速把自己工具化。
她不遗余力捧红松杨,像老妈子一样全心全意操心他的事业。
松杨不想跟苏小糖在戏外还要表演暧昧,当着众人的面发脾气,掀翻对方喂给他的汤。
经纪人也只能连哄带道歉地求这个祖宗,先把工作完成。
某种程度上她的确对松杨有恩。
但她的恩情是有条件的——让松杨听话,好好走她安排的路线。
即在资源最好的时候,多拍电视剧,在国际电影里刷脸,站稳脚跟,以免将来被后辈替代。
而不是去演没人看的话剧,为别人做嫁衣。
在经纪人身上,我们能看到娱乐圈的吊诡现实:
既希望艺人多接作品站稳脚跟,同时又不希望他们“浪费”时间去学习。
她只从流量角度考虑松杨不该去演舞台剧,却没有考虑过,连电视剧都演不好的他,能演好话剧?分分钟会被观众嘲吧。
哪怕松杨真有心想跟丁可芒走上舞台,但他的实力也不允许啊。
这剧确实大胆,它借松杨戳穿了一个大众忽略的事实:
即,有时演技辣眼并非艺人无心,而是真的无力。
该剧就审视了工厂流水线式、令人尴尬的剧作和表演是如何产生的。
譬如经纪公司为了让艺人迅速涨身价,把他塞进国际电影里镀金。
排话剧只给10天时间,其余时间要求艺人参加真人秀,拍商业广告。
这在现实内娱就有典型例子:杨超越。
最近新剧被观众嘲演技差,没有了灵气,飘也写过稿子分析为什么:
并不是她不想沉下心学演戏,而是在流水线上的小花们被资本裹挟得根本没有机会学习,为了抓住风口只能不断接一些没营养的戏。
超越妹妹很早就知道演技才能让自己站稳脚跟,也多次表达想学演戏,但根本忙得没有机会。唯一一次学习,是她向团队提出想去《理想之城》当个配角,看看演技派的表演。
被允许,是因为时间成本只需一个月。
这就是流量小花能争取到的最长学习时间了。
《巅峰》
比起只呈现内娱乱象,让观众看个热闹就散场。
该剧更愿意沉下心去挖掘漩涡中心的艺人,去拍资本裹挟下每个人的选择。
尝试切开资本漫灌娱乐圈的浮躁表面,找出病灶。
夹在两人中间的松杨,实际上被两股逆行的力量拉扯。
也因为松杨的努力,才有了弥合两种极端的可能。
剧中松杨与师母姜叶是组很有意思的对照。
他们俩是内娱从女色经济过渡到男色经济的代表(甚至演员本人也与戏内的处境相似)。
松杨的将来,很可能是现在变得滑稽扭曲的姜叶。
姜叶红极一时时,自负张扬,时常拿鼻子看人。
被苏小糖羞辱年老色衰、过气不红后。
一面愤愤不平,诅咒苏小糖的干爹们破产、坐牢,让苏小糖流浪街头、沿街乞讨。
一面显然受了刺激,大白天拉着丈夫前妻的女儿(孙怡 饰)跑去做spa.
想维持面部的年轻,让苏小糖那个整容脸看看,什么叫天生丽质。
去超市买菜还要戴个墨镜。
看不清菜品,戴了摘摘了戴,反反复复也不嫌麻烦。
她不是怕别人认出她。
她怕的是别人认不出她时,好以戴墨镜为借口掩盖过去。
暗含的是对过气的恐惧。
现实中,多少大龄明星已经多年没有作品,只能去综艺里刷脸,期待博一次翻红的机会?
毕竟像杨紫琼那样能熬到60岁遇上好剧本的,几乎是个例。
话说回来,机会随着年龄减少是一回事,但机会来临时,你有没有能力去接住,又是一回事。
如84岁的吴彦姝,平时只能在各种剧里演无名的老奶奶角色,但一旦有机会当《妈妈!》的主角,她就有本事给你拿下天坛奖。
所以,真本事才是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如果松杨不改变,他将来很可能连姜叶都不如,姜叶至少有作品和演技。
他如果以残次品的样貌,被市场抛弃,将来都不一定有重新生产的可能。
所以当话剧团团长找他出演话剧,实际上拯救了他。
从前松杨没理会话剧团的挽留,为了金钱和成功一脚踏进名利场。
在一部一部粗制滥造中消耗演技,和并不喜欢的苏小糖捆绑cp。
他难道不知道这是在消耗自己的人生么?
旁人都看得出来他在走下坡路,当事人当然更焦灼。
松杨已经开始对涸泽而渔的现状感到不满。
于是便用自己现阶段唯一拥有的流量,去换得好角色,获得老师指点。
但长期的追捧也让他有看不清自己的时候。
比如动了抢老师男一戏的念头。
他依然渴望成功,只不过这个成功变成了商业和艺术的兼容。
不像姜叶,她内心不服于——
所谓有市场,就一定得是年轻漂亮的容颜、会炒作的本领,能博关注的流量?
凭什么好剧本和好演员就不能是市场?
松杨是在利益驱使下,于规则之内突破,姜叶则是敢于质疑和颠覆的。
四个人,包括经纪人,都有其人物底色,都在与资本斡旋。
只是性格不同,做出的选择不同。
不管归顺还是反抗,都是在内娱乱象下,真实人的写照。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艺人要怎么逐梦演艺圈?
想必松杨这个角色,很容易让人想到黄子韬本人。
他身上的确有黄子韬等第一代男流量的影子,也代表当下一茬一茬男偶像的真实处境。
剧中,助理把他演的剧当喜剧看,因为他在里面好傻,好好笑。
在烂剧里逐渐消耗的松杨,在戏外也活成了大众的笑话。
他当然不愿意,所以才开始改变。
那黄子韬本人呢?
相信接下这剧的他,也已经睁大眼睛看清现实。
而这部看起来打脸的剧,就是他改变的决心。
只有今天勇敢地打自己的脸,明天才能打一众流量的脸。
男偶像何其多,花期又何其短暂。
是要沉迷于短暂的荣光,日后像姜叶一样焦虑。
还是未雨绸缪,尝试用演技和作品为自己保鲜,甚至另谋它路。
依然是一个选择问题。
不过,长久来看,当资本退潮,观众审美疲劳,好剧本和好演员渐成市场的那天。
漏斗里的鱼,还能游多久?